生涯教育创新:通过对话历史人物李时珍探索生涯规划

AI速读:本文探讨了如何将生涯教育与历史学科教学相结合,通过辅仁高中陈伟新老师的实践案例,展示了如何在历史课上通过“对话”历史人物李时珍来实现学科教育与生涯教育的融合。文章强调了紧扣学科内核、立足生本课堂和彰显生涯理念的重要性。通过创设情境模拟的形式,让学生在探究历史人物的择业与职业素养的过程中,自然地认识到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文章提出,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还能助力学生进行生涯觉醒、体验和探索,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导语

舒伯说,应该把生涯发展的理念融入现有的课程当中去。生涯教育与学科教育的融合越来越受到学校教育者的关注。如何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科教育为载体,发展生涯教育,培养学生的生涯能力一直是各学科老师探索的重要领域。本期带来辅仁高中陈伟新老师关于历史学科的融合案例。

穿越时空—对话历史人物“李时珍”

生涯教育融入历史教学本质上是学科育人功能的体现。事实上,老师们讲到华盛顿、孙中山、马克思等历史人物时,都会对他们远大的人生目标、高尚的素养品质、伟大的历史担当等大加赞赏,在潜移默化中渗透生涯教育的知识与理念。但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更充分彰显生涯教育理念?如何在生涯教育时更好地立足生本课堂,紧扣学科内核?怎样实现学科与生涯教育的无缝融合……这些都是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现实难题。

老师以人教版历史选修四 《李时珍》一课为切入点,以“对话李时珍:择业与职业素养”为主题,尝试历史学科与生涯教育融合实践,探索无缝融合的基本策略。

生涯教育创新:通过对话历史人物李时珍探索生涯规划

紧扣学科内核

紧扣历史学科内核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根本立足点。《李时珍》一课,笔者从李时珍诞辰500周年谈起,通过视频播放、电话连线、史料解读、人物对话、合作活动等形式,侧重于从李时珍的精神遗产挖掘有效信息,探讨李时珍从医之路和医德素养。

新课导入,笔者即以对李时珍的高度评价开篇:中医是我国四大国粹之一千百年来,中医保障了炎黄子孙生生不息、繁衍壮大。在中医发展史上,有一位著名的医学家,他被后世尊为 “医圣”著名的医学家,他被后世尊为“医圣”;更多人喜欢称他为 “药圣”,他的著作成为中医药发展史上的不朽丰碑。今年恰是他诞辰500周年,他就是李时珍。紧接着通过一段简短视频概述李时珍生平事迹,给学生生动、直观的感性刺激,使人物形象更立体、饱满,为下一步教学融合和全面剖析李时珍的精神财富做铺垫。

李时珍的精神财富集中体现在弃儒从医的重大转变和优秀的职业素养两个方面,也是本课生涯教育的核心。笔者巧借李时珍诞辰500周年契机,以“跨越时空的对话”方式,通过播放提前录制好的音频资料,“现场连线”李时珍自述写作《本草纲目》的心路历程,既节约了学科教学时间便于生涯教育推进,又以情境模拟的形式推动课堂探宄,使学生在对话式体验中自然地认识到:李时珍出身医生世家,耳濡目染父亲精湛医术和悬壶济世的仁爱情怀,对中医药产生浓厚兴趣与向往,在三次科举接连受挫后,他立足现实,重新审视人生前途,毅然选择走上中医道路。

紧接着,笔者连续质疑:①如果李时珍三次科考失败后继续选择在科考的道路上前行,结局会是怎样?②李时珍23岁时随父亲行医,曾任太医院判,但任职一年后主动辞职还乡,重修本草。如果他继续任职于太医院,结局又会如何?③李时珍走上中医道路,也许会像他父亲一样当个小有名气的医生,是什么因素推动他终成医药“双圣”?

围绕李时珍择业的连环设问,使学生逐步处于 “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愤悱状态,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究欲望,推动教学深入展开和生本课堂的有效生成,使课堂形散神不散,保持历史“本”色。

立足生本课堂

生本课堂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是实现教育“育人本位”的体现和必然要求,是学科教学与生涯教育融合的基本教学形态。

为探究李时珍的择业考虑,笔者先从近代以来中医药面临的日益严峻的“生存危机”入手,引导学生考虑将来是否从事中医药或相关行业,进行模拟择业;然后挑选两位学生组织课堂活动。基本要求:两位同学需对全班学生进行择业分类,汇总择业理由;把择业理由在小黑板上简明扼要地记录下来;可以动员全班学生协助完成;需在三分钟内完成,并作总结陈述。

活动效果大大超出笔者预期。被挑选的同学均善于采用合作探究方式寻求帮助,如请同学分别负责数据统计、理由汇总、书写整理等:未被选中的学生也积极参与,主动分区域汇总择业理由。同学们异常活跃却不失课堂秩序,合作探究又不忘自我职责,课堂浸润着灵动、和谐的氛围。学科知识在活动中自主构建,教学目标在活动中循序达成,课堂生成在活动中不断涌现。

活动结束,笔者随即围绕一份针对全校学生进行的网络调查进行数据分析,并综合课堂活动反馈,与同学们达成一致:兴趣爱好、薪资待遇、职业前景、能力水平和个人前途等是影响职业选择的主要因素。继而设问:李时珍从小就对医学充满兴趣,但他父亲一心让他参加科举考取功名。他寒窗苦读,14岁中了秀才,但最后又弃儒从医,原因何在?通过对李时珍择业考虑的进一步探究,与学生问卷调查和课堂活动中反馈出来的在职业选择时欠缺考量、鲁莽不慎形成鲜明反差,引发学生对未来职业选择的深入思考。

为全面挖掘李时珍优秀的职业素养,笔者如法炮制。

由于有了前一轮课堂活动的铺垫,该轮活动更是精彩,呈“一多三高”特征:主动申请活动组织者多、合作探究配合度高、课堂动态生成度高、陈述总结精准度高。如下图所示,有学生在小黑板上对李时珍的职业素养作了高度概括,并能紧扣史料,论从史出,精准表述。笔者亦不失时机地表扬,高度肯定学生在活动中展现出来的极强的语言概括能力、良好的组织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勇于面对挑战的自信心等。

显而易见,立足“生本课堂”的教学设置,不仅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更灵动的挖掘李时珍职业素养的舞台,掘李时珍职业素养的舞台,更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展现和提升自我综合素养的平台。这些素养,恰是未来职业素养的核心部分;这样的课堂,正是生涯觉醒、生涯体验和生涯探索最依赖、最便捷的通道。

彰显生涯理念

彰显生涯理念是学科教学与生涯教育融合课程区别于传统学科教学的基本特征。《李时珍》一课,笔者以李时珍的职业选择和职业素养作为彰显生涯理念的两大核心。

李时珍弃儒从医,职业选择改变了他的一生,但笔者没有就此空谈职业选择应关注的因素及其重要性,而是结合学生问卷数据指出,同学们在做“是否考虑未来从事中医药或相关行业”的职业模拟选择时,71%的同学用了不到十秒钟;99%的同学用时不满一分钟。笔者一方面大力赞赏同学们快速决断的能力,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择业需谨慎。因为进一步分析问卷数据会发现:不考虑从事中医药或相关行业的同学,主要是因为对中医药没兴趣,或感觉自己不是学中医药的料;还有一些是对中医药行业不太了解,或不看好其前景。笔者结合中医药的发展成就和屠呦呦在诺贝尔奖领奖典礼上作题为 《中国传统医学对世界的礼物》的演讲进行顺势引导:“兴趣需要慢慢培养,能力可以不断学习提升。同学们看待自己,怎能少了发展的眼光?对待职业,怎能缺少充分的了解?”

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指导学生“选择,往往比努力更重要”。笔者进一步通过对李时珍弃儒从医和弃官修本草的分析,使学生逐步认识到:选择,需在作出决定时保持慎重;更要在过程中懂得审视调整。

围绕李时珍的职业素养探究,笔者更注重课堂活动,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现和提升自我综合素养的平台,使学生在活动体验中自觉意识到:“优秀的职业素养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它源于综合素养的长期培养,贵在平时、重在积累,未来将转变为职业能量。

通过对李时珍择业考虑和职业素养的步步探究,学生认识不断升华:优秀的素养助力职业的理想,理性的选择成就职业的辉煌。但笔者指出“职业素养和职业选择只是生涯规划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继续设问 “同学们,你规划过自己的生涯吗”,使学生陷入对未来的深思。笔者进一步指出:“抽样调查显示,全校33%的学生认为要在高一就开始占了70%的比重,他们认为明确的生涯规划给人以前进的无限动力。如果时间真的可以倒流,我相信他们不会再错过高一。那么,高一的同学准备什么时候规划自己生涯呢?”学生的回答让我印象深刻,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从现在就开始。”这声回答,是笔者在课堂上听到的最简洁、最有震撼力的答案,是生涯理念走进学生内心的最直接反馈。

课堂尾声,笔者再次“连线”李时珍,呼应开篇,聆听跨越时空的勉而:“早立职业志向,明确生涯规划,锻炼综合素养,丰富职业选择,莫忘责任担当,成就一生辉煌!”

课堂虽结束,余音长绕梁,学科教学和生涯教育融合的序幕正式拉开!

如何做到学科教学与生涯教育的无缝融合是亟须深入研究并解决的首要问题。笔者以为,紧扣学科内核,发展学科核心素养是前提;以学生为中心,立足生本课堂是关键,彰显生涯理念,助力学生幸福人生是宗旨。三者互为依托,密不可分。无缝融合,并不等同于课堂教学时间的等分和生涯知识的简单切入;而是基于学科,侧重体验,关注学生当下,引导学生未来发展。

生涯规划门户,青少年生涯规划门户网站!

生涯规划门户(YCPCN.COM)精选文章《生涯教育创新:通过对话历史人物李时珍探索生涯规划》文中所述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生涯规划门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cpcn.com/613.html

(15)
打赏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微信小程序
上一篇 2024年4月8日 下午1:33
下一篇 2024年4月8日 下午1:56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