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速读:文章讨论了家长在孩子高考志愿填报过程中的角色和影响。指出家长常常基于就业前景和热门程度来替孩子选择专业,而忽视了孩子的兴趣和热情。这种做法可能导致孩子在未来的学习和职业生涯中缺乏动力和满足感。文章通过一个小姑娘的故事,说明了家长的期望和孩子的兴趣之间的冲突,以及这种冲突可能带来的长期后果。文章呼吁家长在帮助孩子填报志愿时,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给予他们自由和决定的权利,同时建议家长通过学习生涯教育知识,了解新时代的产业发展,以便更好地支持孩子的未来。
第一阶段的高考志愿填报季刚刚过去,此期间看到的各种填报例子让人心有触动,老话常说,“选对专业就是成功的一半。”
专业选择上,家长和孩子各有各的思考,或者说常常偏向于家长的一言堂。大部分家长选择专业的标准通常在于:这个专业学出来好不好就业?是不是现下的热门专业?出于这种“实用主义”,夺过孩子手里的选择棒,替他们作出决定。殊不知这样的做法,有时造成了多少不可挽回的遗憾。
一桩桩父母和子女间的争吵和矛盾,随着高考志愿填报的临近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不难发现这些矛盾来源主要是填报志愿上家长的期望和子女的喜好无法达成统一。
家长有自己的考量,他们不希望子女选择一个不好就业的专业,导致大学毕业即失业。也有些家长觉得子女没有丰富的阅历和人生经验,必须得帮着他们做决定,但帮着帮着可能就越了界,直接替孩子做了决定。
在做决定的过程中,没有让子女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也往往忽略了什么是子女真正感兴趣并热爱的。
比如,身边就有这样一个例子。
这位小姑娘平时喜欢阅读和写作,她隐隐觉得自己以后要往文学研究的方向发展。但填报志愿的时候,他的父母给出了建议,他们觉得选择经济类方向的专业以后更好找工作,还举了个例子,“你看,以前专门搞文学的有几个能吃饱的?”
小姑娘没有太多主见,被父母游说加上为了满足他们的期待,就听从报了经济管理的专业。结果由于她本身就不喜欢和数字相关的内容,只勉强读完了四年大学。又因为读大学期间,每门科目的成绩都很一般,找工作的时候也碰了很多次壁。
现在她在一家小公司工作,谈不上有什么发展,因为不是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内容,整个人也提不起热情。可能被生活和工作消磨了太多能量,现在让她重新拾笔尝试写作,她也表示不愿意了。
在这位小姑娘父母年轻时的年代,通常会有人说搞文学美术创作的就是不务正业,久而久之,他们就被影响形成了思维定式,觉得这个方向难有什么发展。
你如果现在去问一问某些60、70后的家长,他们的认知可能还停留在,“哦,你说搞文学,那不就是文青吗,留长头发,穿破西装,戴眼镜,平时神叨叨,没前途的。”
如今时代发展,文化产业规模总量增长,正是发展的黄金时期,文学艺术类专业出来后有了更多的择业机会。将那时的经验套用到现在,很明显已经过时了。
小姑娘的父母初心是好的,经济类专业一直被认为是“铁饭碗”专业,学出来后工作更稳定。但问题是小姑娘她本身对这个专业不感兴趣,就很难产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热情,最终在吸收知识和掌握技能的程度上比不过那些本身在这个专业上更有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学生。
如果给这个小姑娘一次重新开始的机会,她或许就有可能在文学研究的领域作出一番成就呢?
家长在帮助孩子填报高考志愿的过程中,注意要把握“度”,不要“超过界限”,可以从旁给出一些意见,但一定要尊重他们的选择和决定。
如果已经干涉了孩子的志愿选择,那在今后的人生选择上可以留给他们更多的思考和决定的空间,并尽可能地尊重和支持他们。
作家小霍丁·卡特也曾说:“我们希望有两份永久的遗产能够留给我们的孩子:一个是根,另一个是翅膀。”“翅膀”就是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和决定的权利。
同时如果要给出更加专业的意见,家长不妨接触和了解生涯教育相关的内容,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眼界,多看一些新时代的产业发展资讯和行业导报,不要光停留在经验主义,或是听媒体吹嘘就盲目追赶潮流,这样才能提供给孩子更好的帮助。
生涯规划门户(YCPCN.COM)精选文章《高考志愿专业选择的误区:家长不要替孩子决定未来》文中所述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生涯规划门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cpcn.com/564.html